
近代東北地區包括奉天(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其西部今屬 內 蒙 古 自治區),近代紡織工業起步較晚,1913年還微不足道。1936年棉紡錠占全國3.6%,毛紡錠占全國11. 3%;1949年棉紡錠占全國4.400,毛紡錠占全國近400,大多集中于遼東半島。
; @ r0 ?5 B6 P; t- N$ ?, I+ g* n: l" _
第一節 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 (一)殖民地歷史影響深7 l g6 F1 n8 I, A/ G
東北地區曾是滿族的發 跡地 ,清 初實行封閉政策。后來俄國、日本勢力相繼侵入。日俄戰
; F+ v0 `# Z1 s- P( t爭即在東北進行。1931-1945年,淪為日本殖民地,即偽滿洲國。近代工業起步于19世紀80
1 L4 C2 S; [, ^0 U/ P年代,紡織工業起步更晚。- R* s/ ^0 K- h3 I
- N8 k0 q2 q- Y K9 }! I3 P( n
(二)水陸交通發達
A( e8 C7 F3 U0 f) a東北地區交通便利 ,遼東半島伸入渤海、黃海之間,海岸線長達 2100多公里。繼最早的營口港和安東港之后,1899年建設的大連港,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港。
* a- ?$ ?! [1 _3 X) e4 Q7 a% D
' N5 y9 I+ Q A/ K2 b! v0 L1897-1903年,俄國強行在東北修建中東鐵路,西起滿洲里東至綏芬河 ,南達大連港。日俄戰爭后,長春至大連段被日本占領,改稱南滿鐵路。九一八事變后,中東鐵路全線被日本占領。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改稱中國一長春鐵路。
/ X+ }2 A. T( r! R7 {
) K9 {+ C& Z, G. r松花江、黑龍江、鴨綠江也有航運的便利。. V2 ?" X7 m7 w" F1 E0 u, }1 u
! L: u: m2 F# y; c% h! R& `( u0 V a
(三)紡織原料豐富
- M& u* z0 |4 J9 B東北地區土地肥沃 ,紡織原料有亞麻、柞蠶絲、羊毛和棉花等。
- ?' W* M% X- M, V( S# [( J+ p3 v5 \9 F8 A' g( Y* Z
東北地區的棉花,除了1934年吉林省的梨樹、遼源、雙江、懷德等地曾有少量播種外,主要都產在遼寧省。促織網。遼寧植棉歷史悠久,生產區域比較集中,分布在沈陽市以南,特別是以遼陽為中心的遼南地區以及黑山、錦州、錦西一帶的遼西地區。1915年遼寧有19個縣種植棉花,至1931年增加到36個縣,播種面積達58. 1萬畝,籽棉產量4. 3萬噸、比1915年增加近2倍。主要產棉縣為遼陽、義縣、康平、黑山、蓋平、臺安、彰武、遼中、開原及海城。! `3 R1 c$ U% g) K. y' s1 z# [
9 M6 J3 e( U* b6 j" w) e
為了培育適宜于東北地區早熟品種,各農事(棉花)試驗場進行 了 多 年 試驗研究。1924年關東局農事試驗場用純系分離法培育成“關農1號”;1926年遼陽棉花試驗場用滿洲普通棉— 鄭家屯白種進行純系分離,終于在1935年培育成功“遼陽1號”。1941年農作物獎勵品種委員會決定這兩個品種為優良棉種。“關農1號”是陸地棉早熟高產品種,適宜在遼寧南部、遼西等地區種植,可紡20支紗。“遼陽1號”是早熟品種,適宜在遼寧最北地區種植。歷史上棉花播種面積以1945年最高,達333. 6萬畝(24萬晌),籽棉產量12. 46萬噸。籽棉收購量最高是1944年的8. 7萬噸,占總產量的94.6%。為了保證棉種及軋花質量,采取統一收購籽棉,下設軋花廠18所,統一軋花,然后供應棉紡廠使用。
& ?* E( f: k! R A. D4 ^+ W
; s! T; o3 |! \7 }" [8 n( K東北的綿羊放牧地區,北部為海拉爾一帶 ,中 部 為 桃南、通遼一帶,南部為林西、赤峰、朝陽、錦縣一帶。據統計,偽滿時期羊毛最高年產量為720萬斤(羊頭數約288萬頭),平年約為360萬斤(144萬頭)。各羊毛集散處所中,以海拉爾為最多,達139萬斤(污毛),其次是赤峰60萬斤、北票32萬斤、錦州26萬斤、朝陽25萬斤、義縣23萬斤,還有挑南、通遼、新立屯、彰武、黑山等。* |8 n' ]% A0 ~0 `! z
0 s" v# g" P. Z% t6 P! N運輸 用 的 麻 袋,最早是用印度產的黃麻與青麻混紡交織制成的,其品質粗而脆硬。促織網。1928年從蘇聯引進洋麻,在公主嶺試驗場試種成功,比青麻增產6成,而且纖維柔軟,色白光澤,強伸度也好,其品質性能不亞于黃麻,適宜在遼陽地區種植。1945年東北麻纖維種植面積8.87萬余陌(合887萬余平方米),產麻4. 6萬噸。
/ s& u$ N5 p7 i9 G. E+ j0 h3 m: O- w7 ~# \3 _9 j6 d4 s/ K
遼陽特產柞蠶繭,歷史上最高產量是1 92 1年 ,達 100億粒,其后逐漸萎縮。平年保持在60-70億粒水平。1923年產量為144萬擔,占全國產量的77%,年產柞絲1550噸。
1 _2 b, I( ?. n& \: S& P, J$ T$ w1 }7 m- O- o
總體來看,東北的紡織原料有一定的自給能力,但受外界干擾較大。+ T. a, {/ Q% i0 N2 H" b% K" H
6 T, e9 M3 Y: ].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