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近代紡織工業興起階段 (1922-1949年)
4 Y0 x+ J& g, j, A1 o4 D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河北省紡織工業在前一時期 手 工 業 的發展基礎上,逐步向近代紡織工業過渡。第一家棉紡織廠是1919年籌建、1922年開工生產的唐山華新紡織廠。稍后是1922年10月投產的石家莊大興紗廠(今石家莊第七棉紡織廠)。
0 E) T. L, Z; ]0 H9 U, F0 s0 E2 \ N0 k: C' ~0 v, s
唐山華新紡織廠原屬官商合辦華新紡織有限公司。該公 司 于 19 16年8月經北洋政府農商部批準發照,創辦人是當時的財政總長周學熙及其同僚。公司資本初期定為1000萬銀元,發行股票10萬股,官股四成,商股六成。公司原計劃在天津、青島、通縣、衛輝、鄭州各建一廠,每廠規模各為2萬錠,5個廠建成后再向山西、陜西一帶發展。1918年初首建天津廠,同年又建青島廠,分別稱為華新一廠、二廠。1919年2月,公司董事會決定通縣廠不建,改在唐山建廠,稱為華新三廠(衛輝廠為華新四廠,與唐山廠同時興建)。, Z, r+ T% x4 ~& u
. \ S4 J" V, l5 s) L# c唐山華新紡織廠先建1. 2萬錠,招股 80萬元,由公司董事王筱汀 及 財 團 成員、唐山啟新洋灰公司經理李希明負責籌建。1920年春施工,1922年7月第一批安裝的細紗機1. 2萬錠試車,11月投產。1923年11月新增1.23萬錠, 1924年全部投產。以后又陸續增添織造和漂染工場,至1932年已形成全能廠的規模。1934年又擴建布場,年末共有紗錠2. 65萬枚,布機505臺。1936年11月,唐山華新紡織廠迫于政局變化和金融危機,把半數股份讓給日本東洋紡織公司,規模有所擴大,改由日本人任經理,原任經理周叔嫂辭職。此時該廠名為中日合營,實則淪為日本人在華經營的企業。抗日戰爭結束后,河北省政府于1945年10月20日派員接收了該廠,變成官商合辦的企業。1948年12月唐山解放,12月13日軍代表進駐該廠,改為公私合營。當時擁有棉紡錠3. 35萬余枚,布機1028臺,染槽9對,納夫妥機1組,漂- c9 ^; d1 d! l* j
白、絲光機各1臺,職工1916人,生產能力為年產棉紗1. 3萬余件,棉布28. 26萬余匹,色布216萬米。該廠生產的三松牌棉紗和三燕牌白布、色布行銷冀東、天津、北京、東北等地,經久不衰。" n0 Z8 P) U' q% n
/ Q, g! `& H5 r9 |) C& @0 x大興紡 織 廠 原 名大興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系湖北楚興公司于1922年投資興建。楚興公司是1912年12月間以武昌德厚榮為代表的商業資本集團所組建。德厚榮通過當時的湖北官錢局總辦徐榮廷承租了湖北的布、紗、絲、麻四局。至1919年該公司因受軍閥唐春鵬、石星川組織的楚安公司排擠,不得不提前3年把租用的4個廠移交官方,同時籌建新廠,另起爐灶。新廠廠址選定在河北省的石家莊,定名為大興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大興紗廠,1922年10月5日開工,有紗錠2萬余枚。1924年增紗錠4768枚,增布機292臺;1926年又增布機100臺;1928年增毯機8臺;1931年再增布機100臺;1932年又增紗錠0. 5萬枚。至此,該廠有紗錠3萬余枚,布機500臺,毯機8臺。, @- ~0 Y1 U& d* C3 @ r
/ p, {/ I0 a. J* S1922-1926年,大興紗廠生產的棉紗 以 10 支為主,占總產量80%。此外,也有少量的16支和20支紗。石家莊附近的栗城、趙縣、獲鹿、正定等縣均產粗絨棉,收花方便,手織戶也很發達。于是沿鐵路線以北的各縣手織戶都爭相采用該廠的10支棉紗,每月銷售700余件(合127噸)。該廠生產的16支紗則自用,織制山鹿牌粗布。稍后,又用20支紗織山鹿牌12磅細布,在華北一直很有名。5 {( s1 i! r a4 m0 N/ n
# |% C" K Q! d* q
民國初年,河北市場上行 銷 的 洋 布有英國商人生產的三劍牌、金狗牌、牡丹牌 “竹布”,其特點是漂白加上粉,外觀平展光潤。后來日本商人在上海生產的12磅龍頭細布在河北市場上壓倒了英商產品。大興紗廠的山鹿牌細布就是為趕上海龍頭細布而設計的。該產品采取“減經加碼”(即減少經紗密度,增加布匹長度,由40碼增為42碼)的辦法,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8 u `' O# G" V$ w7 p V) |
) i6 H+ q- D, |7 ?七七事 變 以 后 ,大興紗廠被日軍接管,有2萬紗錠被拆下來作為 “獻鐵”。抗戰勝利后由經濟部接管,1946年發還民營,石鳳翔任經理。1947年11月12日石家莊解放,人民政府接管該廠,決定紗場原地修復,布場遷到橋西七里灣兒廟,毯廠遷到談家村。至1948年12月,陸續修復安裝紗錠1. 12萬余枚,并投入運轉;布場安裝布機72臺,于1948年1月投產;毯場安裝毯機8臺,于同年6月投產。1948年共生產棉紗4719件,棉布3. 13萬余匹,棉毯1. 48萬余條。1949年11月大興紗廠發還民營。/ U/ q! |* N: ^
太行益華和村紗廠是1948年底創辦的河北省老解放區第一個機器棉紡廠,有紗錠 4000枚,職工近百人,隸屬于太行行署實業公司,1954年5月并入石家莊公私合營大興紡織廠。
9 H3 O( z# }1 I7 A# [2 F2 l; A, V
. w* ~$ X) e, ?3 V七七事變前,高陽有較大的染整廠14家,其中以合記、恩記、同和、蚊豐4家規模最大。合記工廠創辦于1919年,歷史悠久,是在手工染坊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該廠從德國引進設備和技術人員,從上海、天津聘請技師,開創了河北省使用機器生產漂染布的歷史。抗日戰爭前,合記工廠生產的三馬頭牌硫化青布、晴雨牌陰丹士林藍布以及牧羊牌納夫妥紅布等在當時均屬名牌產品,行銷本省,遠銷四川、云南。該廠的陰丹士林藍布色澤鮮艷,水洗、日曬牢度好,不褪色,曾轟動全國。1945年日本投降,高陽即獲得解放,合記工廠改名建華染廠。; u& H$ Q, F, p! n% `5 z( L
% M' M! G. \* y9 ~7 R0 V" S7 ~1 q高陽的印花布發展較遲,最早是1924年由天振生染坊從上海引進的技術。此外,唐山于1920年和1932年分別建立了私營大順染廠和華新紡織廠染色工場。
0 Y9 V, L# t6 z+ N4 e# L
0 h4 G- N! R8 t2 d! T9 _張家口雖盛產羊毛,但在七七事變前,就已為日本侵略勢力 所 控 制 。1937年8月,日軍侵占張家口一帶后,把羊毛當作軍用品,統一收購運往日本和中國被占領大城市加工。日軍在張家口只建了兩個小毛紡織廠,即公大毛織廠和滿蒙毛織廠,生產毛毯、張垣呢等。% v9 G2 p: P2 a$ F, f" z0 I5 T6 G3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