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絲墩:農器中的“秦瓦漢磚”
" k, m# O! m% Q" ~6 |$ j慧眼識珍:中國最美的農器之一
- @7 k" q) I$ V4 F, w& C
8 @" h# i6 h$ W/ Y“收藏起始于好玩,也終歸于好玩”,說這話的是象山縣志辦主任錢永興,“好玩”當然不是真的玩玩而已玩出門道才是他的最終目的。而他的收藏品種果然標新立異,叫“麻絲墩”。光聽這名字,估計很多人都摸不著頭腦。啥?麻絲墩是什么東西?$ q) W2 r* h8 D5 s0 c
" h! ?3 m! p! Q& L$ \2 O5 k
麻絲墩,它是舊時績麻所用的一種輔助工具,材質多為介于陶器與瓷器之間的“炻器”,也有陶質、石質、木質的。績婦用手捻麻,為了防止手滑,需敷以礱糠灰,麻絲墩就是那貯灰之物。說白了,它是一種傳統小農器。然而,就是這樣一種“出身卑微而質地粗野”的實用器具,在錢永興的眼里,卻散發著獨特的田野清芬:“我尋覓它的蹤影,稽考它的背景,探究與它相關的人和事、真和假、是和非、愛和恨、美和丑、鄉風和習俗.…它是績麻歷史的一個見證,是績麻文化實用性和藝術化的一個表達…& K, G" b8 S8 i7 I
* n" O, z' G) l, d1 W- N) }6 r& Q
可以說,是錢永興“發現”了麻絲墩的價值,因為在他之前,還沒有人去系統地關注過那些毫不起眼的幾乎已經湮滅在老人們記憶中的小小績麻工具。錢永興當之無愧是研究麻絲墩的“第一人”。- _: x/ V( s3 Q( B( J2 h
& m ^( b. B) R- O5 |9 M績麻,也稱捻麻、搓麻,其目的是將較短的麻纖維捻在一起,以便于紡線。在悠長的農耕歲月里,紡績是件大事,是《詩經》等文學作品反復吟詠的對象,在我國的幾千年歷史中,績麻文化綿延不絕。
0 k% m& ^0 N+ Q6 G3 K! T7 o* N6 C/ ~; ?# n8 k3 ?1 t
第一次“偶遇”麻絲墩是在2005年春。當時錢永興的民間對聯收藏以開展、出書“告一段落”后,正在琢磨接下去還有什么“好玩”的呢?正巧,有一天他在象山一收舊家具的師傅家里,看到了四五個怪怪的炻器,當時他也沒有在意,只是記下了它們的名稱叫“麻絲墩”。沒過幾天,他與岳母聊天時說起,岳母居然說她也藏有一個是錢永興岳父的祖母年輕時所用,隨即把藏在箱底的麻絲墩拿出來給他看。一看,錢永興幾乎驚呆了:麻絲墩竟如此窮工極巧!) p+ p; d7 r v2 e N
) n0 p2 ^: D' G. Z/ G7 Z) J
第二天,他接連跑了好幾家收古物的人家,看到麻絲墩果然造型別致、紋飾生動。當即遍查有關資料,卻發現中國介紹農具的權威著作中壓根沒有麻絲墩的影子。然而,麻絲墩所蘊含的工藝和文化內涵,已經激起了錢永興收藏、研究的決心。0 c8 F) T# p6 V5 H
& A* Z) m# v% X
轉眼兩年過去了,他陸續有了200多個“寶貝”,隨著收藏視野的開拓,他發現麻絲墩不是象山的“特產"同屬寧波的寧海、奉化,臺州的天臺,金華的永康等地都有麻絲。
5 r2 v8 n% r) a) u0 H8 }9 b' `; h/ h2 C8 ^% Z
把這么多麻絲墩聚攏到一起,比較、揣摩、研究后,錢永興不禁慨嘆:麻絲墩藝術的“遺傳因子”來自秦漢瓦當和漢代畫像石(磚),它們天真爛漫,質樸方而又圓暢流美。
) R0 Q5 ^2 W w. q4 S3 z. h B0 ^
+ ^7 W O8 F" X/ t) `這兩年間,錢永興“玩”得一本正經。他首先從麻絲墩的造型研究入手,發現了麻絲墩的實用之“妙”。麻絲墩的形制主要有墩形、坡形(甕形)、墓物形及綜合形等幾種。說起麻絲墩的造型,錢永興滔滔不絕:"墩形是麻絲墩中最為常見的形制,由形得名。”他推測,麻絲墩是以手取灰之物,所以首先要不傷手。長方形或者正方形之物,都有棱角,不及圓形之物有安全感;麻絲墩要壓麻線,所以要占有一定的面積,并且要穩放;捻麻,往往又是一種社交活動,婦女們借績麻聚于一處,一邊干活,一邊聊天。因此,隨身所帶之麻絲墩,既要便攜,又要美觀。墩形造型自然、敦厚、質樸、規整,完全符合以上條件。于是,墩形就成為麻絲墩形制的首選。
" e" m- V! z/ L) o9 s! i3 y/ S
" U, H G% H Y! y8 s7 F8 W& E他又發現,坡形(甕形)麻絲墩造型或為象山、寧海地區所獨創,因為臺州、金華等地區收來的麻絲墩中沒有發現這種器形。他的這個判斷基于兩點:首先,它們出現要晚于墩形麻絲墩,因為如果比墩形麻絲早,那么,器物名稱就不會是“麻絲墩”,而可能是“麻絲坡”或者別的什么;其次,坡形麻絲墩一定是在發現墩形麻絲墩的不足之后才設計出來的新款。麻絲墩的最主要功能是貯灰,坡形麻絲墩的取灰口要比墩形的大三五倍以上,使用起來會方便得多。坡形,象山、寧海有的地方又稱之為“甕形”,如象山泗洲頭馬岙、寧海岳井等地稱坡形麻絲墩為“麻絲甕”。/ h6 V$ ^$ H- r8 z
. |5 t7 ^- r% E9 ~! l* Q' Z在錢永興的收藏實物中,有少量特殊形狀的被他稱之為“墓物形”,分別是:墓蛙形、墓拳形、墓斗形、墓枕形、墓柱礎形。另外,有人還見過墓房屋形的麻絲墩,可惜錢永興沒有找到實物。/ ~- r1 s9 g- S, }8 J+ ]
5 U/ x& R1 s( @& e& B7 P7 R
除了用來貯灰、壓麻線外,少量麻絲墩還兼具哄孩子作用。錢永興收藏的麻絲墩中有兩款具有“鈴鐺”功能。舊時,績婦們往往要一邊績麻一邊帶小孩,想象通常的情景應是:遇到孩子哭鬧,媽媽順手拿起面前的麻絲墩搖動起來。清脆的鈴鐺聲,立刻就把孩子逗樂了,于是她又能開始繼續手中的活計。+ T3 ]9 U6 c' ]1 V2 j1 k, E( `
: F) O1 U5 ]4 c# X# Y
這兩年間,錢永興“玩”得意氣風發。他又從麻絲墩的紋飾入手,發現了麻絲墩的藝術之“美”。麻絲墩的藝術特點是紋飾畫面單純飽滿,主題突出;形象概括夸張,高度抽象化、線條化,造型不拘細節而力求整體生動。8 {# d1 k6 B1 b' N1 p- S1 ]0 [
% n a6 {5 R* y! E
錢永興花了不少功夫將麻絲墩的紋飾圖案用拓片形式加以展現,古人熱愛生活、追求幸福的人生理想躍然紙上如“雙龍捧壽”紋,表達了吉祥、長壽的祝愿;"一路連科”紋,一鷺臥于蓮中,寓意闈場得意,連中三元;和合二仙”人物紋,寓意和諧如意。其他吉祥紋飾還有虎、馬、魚、蝶、花草樹木、幾何紋等,非常豐富。有的則直接裝飾有祝福文字,如“福、祿、壽”等。
* \5 V! ]& {7 ]- f3 s. N
& H& _2 G6 g. \7 F另外有一些麻絲墩上還雕刻有完整的故事,如“蘇小妹三難新郎”“米芾拜石”“潯陽江頭”等,與常見的木雕、磚雕有異曲同工之妙。將這些藝術手段用在小小的民間實用農具上,可見麻絲墩的不同尋常。' X: }7 k* F2 Z5 N8 V$ p" m
% ^* P+ Z d K1 t1 Y6 v錢永興目前收集的麻絲墩中最早的是明代的,這件取灰口裝飾有“福祿”字樣的墩形麻絲墩是與一個明代青花碗一起被漁民從象山港打撈上來的。最遲的制作于新中國成立后,在器物上直接標有“一九五九”字樣。其他如刻有辛亥革命時期旗幟和“百花齊放”文字的麻絲墩,也隱約透露了各自的大致年代。
0 V% t8 A) b( t* x1 @" p
! m) ]+ i2 h+ n* x# C% `
image.png (110.13 KB, 下載次數: 8)
下載附件
2025-1-16 10:36 上傳
造型各異的麻絲墩 1 Y9 ]' e0 T9 ~) Q
兩年間,錢永興徹底為麻絲墩著迷了,在他看來,麻絲墩是“中國最美的農器之一”,它們運用豐富的民族民間語言,表達了強烈的民族民間的思想感情,是中國文化史、藝術史和民俗史中罕見的“民俗文物”。
% i( Q9 \" M' ?$ L2 X* f2 U9 I% w' v3 B% a( B$ z& w {- o
實地尋訪:密火已停歇了半個世紀6 S( P2 l7 h1 S B
$ s. p/ r1 |* M7 X- o
如果說,前面的“發現”是錢永興用“眼”看到的話,接下來的“發現”則是用“腳”尋訪到的。' o: |% o8 Q( |5 J5 I) H# I
; p. T% k, f( F- b# Z7 Y" B* D+ O麻絲墩多為炻器,稱呼炻器,估計了解的人不多,但如果說缸器,就會恍然大悟了,它介于陶器與瓷器之間比陶器多釉,但又不及瓷器精致。因此,大多數麻絲墩就是由過去的缸師傅完成的。然而,要在21世紀的今天尋訪到曾經制作過麻絲墩的缸鐜師傅已非易事。不過有志者事竟成,通過象山茅洋鄉老年協會的朱頌寬老先生介紹,得知民國時期的張國智就是象山茅洋人從天臺請來的缸大師傅,也帶來了一些制作麻絲墩的技藝。不過,張國智早已過世。如今唯一能找到的做過麻絲墩的缸整師傅是85歲的馮美玉老師傅。- g m! X# b6 ~- T
9 t" g7 G; q5 V3 f+ P9 @12月5日,我隨同前往位于茅洋鄉樓下陳村的馮師傅家中了解詳情,錢永興已是第二次上門了。
/ ?' H4 E* t/ _" E5 a2 ?
' _) z/ F3 h; e6 D6 r馮師傅說,他們家是在太公一代從江蘇吳江遷居到象山來的,一家四代都曾以制作缸為生。“在樓下陳,做缸的就是以馮家為主。”馮師傅回憶,上世紀30年代,自己大概十多歲時,就跟著爹學制缸的手藝。他說,那時候,如果家里有老婆婆的,一般就備有麻絲墩,自己的母親就拿它捻麻線、捻鞋底線時用,而到了自己老伴這一代就再也沒有用過麻絲墩。老話說“徒弟三年,幫作三年”,一般都要經過6年的學習過程才可以滿師。馮美玉師傅說:“23歲起,我開始自己一個人做缸了。"& N7 U! J* C2 m# O
6 e! g, A5 c1 g! a* Z5 Q9 W做麻絲墩,要選用黏土。黏土是田里的沉積土。茅洋上缸廠村、下缸廠村、樓下陳村等一帶歷史上開有不少炻器缸窯,大概與這里擁有豐富的炻質黏土資源不無關系。判斷黏土是否可用于制作“炻器”,馮師傅的方法是:盆中放水,陶土揉捏成團后放入,經過一個晚上,如果黏士不解不化,那就是適宜做炻器的黏士。
1 D( \# m0 d) J
: J+ | k/ W0 Y, \3 U4 R( g/ J0 F馮師傅這輩子做過的麻絲墩大概有幾百個,他說,在他父親一代時,做麻絲墩還是比較多的,當到了他手里也就是周圍認識的鄉鄰偶爾需要了,上門說一聲,幫她們做幾個。新中國成立后,就沒有做過了。! t; t [& ?8 o7 h! Z
) F, r. m; c) w+ c) O* Q6 r麻絲墩是小件,“做起來最便當了,底做好,印子印好,覆上去就好了”。馮師傅所說的是坡形麻絲墩的成型法,他制作的麻絲墩基本都是這一類型的。底盤采用輪制,“坡”部分則用模印法。印模,也就是所謂的范具,一般請木工中的雕花師傅制作,平面半圓狀,上刻花紋。成型時取適量黏土,捺入木模,并切割木模外多余黏土,然后取出稍作弧狀接于麻絲墩的底盤之上,一個坡形麻絲墩的陶壞就完成了。* H2 t% i- `) |
% m0 W7 P6 w3 H/ ]% }0 N0 _
馮師傅說,父親傳到他手里時,有一塊“福祿壽”三星花紋的印模。而時至今日,不僅印模難覓,就是麻絲墩也沒有留下一個。
1 B' ], m' h6 h. [8 c4 k+ h) w0 h- g; T# y
另一種墩形麻絲墩采用輪制成型法,使用“陶車”對陶坯進行加工修整。陶車是一個圓形的工作臺,其上有圓窩可繞軸作平面圓周旋轉。陶坯置于其上,臺面旋轉,就可用手或借助于工具對器形進行加工整修。
$ Y2 H% d) s2 l5 d
; x. {% b+ s; r% Z3 C從馮師傅那里得知,麻絲墩的上色也大有學問。麻絲墩所上的釉主要有:一是海涂泥釉。陶坯晾干之后,以海涂泥稀釋后涂抹,燒成的成品即呈黑褐色。二是灰釉。灰釉取用柴爿灰,稀釋后涂抹于陶坯上,燒出的釉色呈灰黃色。三是士骨釉。“土骨”其實是海泥中較硬的積淀物,使用后,釉彩帶有綠色。最好的釉料是一種名為“紅丹”的化學原料。紅丹直接刷在陶土上,燒制后呈深紅色,光亮如鑒。但紅丹價較貴,顧客需要事先自己去買來,缸整師傅才會幫他用上這種釉。
5 Y( l0 I0 G7 x$ n
+ N: l# b5 p ?& M1 ?麻絲墩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燒制,象山燒制炻器的窯爐都為龍窯。由于每窯麻絲墩數量有限,所以麻絲墩多夾雜在缸甏壺罐之間燒成。而以紅丹為釉的,要特別放在兩個缸或罐當中去燒。不然,紅釉將飛散殆盡。) Q. v s! A# e3 M, V
, {0 P9 f9 S) k; f8 g2 [# _
馮師傅帶我們去參觀了當地僅存的一個龍窯--里背龍窯。85歲的馮師傅勁頭高漲,率先鉆到七八十米長的窯膛里,為我們一一指點:那些洞口是塞柴火的,投柴位置的高低與火力大小有關;這里可以放缸整等大件,而窯壁邊放麻絲墩綽綽有余了………2 Z9 Y3 S! s- o3 @
1 I$ r$ \+ w3 g9 p6 h
據馮師傅回憶,里背龍窯造得比較晚,即便如此,如今它也已經坍塌了很大一部分。從窯膛出來后,他指著對面山頭說:“那是西山腳窯。”馮師傅小時候就是在那里干活,很多麻絲墩就是從那里燒制出來的。可惜西山腳窯早就不復存在了,燒制麻絲敦的窯火早已熄滅了半個世紀。
# f) `1 i: q7 f' D
/ O- A, Y8 k0 U
image.png (202.18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5-1-16 10:39 上傳
X/ A3 x9 r/ [6 N
昔日的窯洞溫度不再
- ~; Q2 X( U5 n6 `& p
$ f, J6 M: y) |$ K8 D2 s炻質之外,還有不少麻絲墩為陶質,由磚瓦師傅制作。同樣,也早已不再生產。
* Y3 n8 Y! q0 ^0 Y7 M
8 H4 V' _+ K8 G6 b& }麻絲墩,方便實用的草根特征是其外在的生命氣息,秦瓦漢磚的藝術情韻是其內在風骨。錢永興所做的,是努力挽留它們漸漸查然的身影。
, d- Q! _: O; y# p \0 I' F+ ?) b* K7 S* ?% y7 D' {! I1 B% I% ?
后記1 A# u0 U2 S. J0 t4 q
錢永興對麻絲墩了解越多,他看麻絲墩的眼光也就越不同尋常了,它們已經不再是自己家中簡單的藏品。1 k5 ], a& _# E+ i! g9 I I1 P! N
6 h, C2 y& ]+ \% w他覺得,不能局限于收藏的角度,而應擴大到文化與藝術的角度,去考察由績女與窯工所共同創造的麻絲墩藝術,循著來自民間的思維,去挖掘農耕文化的積淀,去欣賞草根智慧的光華,去感受最地道、最純粹的草野清芬。
0 R! Z7 |4 g V8 Z
9 f: |: _- c9 Z7 p0 q如今,他的研究課題“績麻文化與浙東麻絲墩藝術”被列入2007年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績麻文化與浙東麻絲墩藝術》一書也即將付梓。他認為,象山的麻絲墩是麻絲墩藝術中的一種代表,對這個典型的"個案的分析研究,將有助于對中國民間績麻文化和麻絲墩藝術的理解。在國內績麻文化與麻絲墩研究付諸闕如的情況下,錢永興的研究可算拋磚引玉。
$ @" i: b$ @" L/ z, y0 S$ ^. c8 L; M! x7 n
麻絲墩是脆弱的,它們所依托的手工績麻業早已被淘汰許久。
2 _ {- I) C! `4 q7 k: N
& M" `# x0 b4 Z+ }$ ?麻絲墩是幸運的,它們碰上了懂得欣賞的目光。
4 O" O0 g" m6 R' c; d+ {) D
) ?% w0 }/ [& p* R(2007年12月11日)
6 ?3 S9 W7 K: a(《寧波:記憶與想象》,顧瑋); X, p( [ d0 v' `' O! r/ \9 u1 G
g: f6 x/ T.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