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 z+ p! D$ ^
2.纖維的結晶態(tài)結構 (1)結晶結構形態(tài):纖維中的結晶區(qū)是由晶體構成。晶體是纖維大分子按照規(guī)則的三維空間點陣結構進行周期性有序排列所形成的結構體,其中構成晶體的最小單元為晶胞,也就是說晶體是由晶胞的周期性重復構成的。晶胞的形態(tài)和大小,可用三維立體結構中的三個邊的長度a、b、c以及三個邊之間的夾角α、β、γ六個參數(shù)來表征,這些參數(shù)通常稱為晶格常數(shù),一個邊長的方向一般是纖維長度軸方向)。目前已發(fā)現(xiàn)纖維高聚物中共有七個典型的晶胞結構。 晶胞的結構參數(shù)不同,表示晶體中大分子的排列方式和結構不同。對于相同大分子纖維,若所形成的晶體中的晶胞具有不同的晶格參數(shù),其性能特征就會有較大差異。晶胞結構參數(shù)取決于大分子性質和纖維生長(天然纖維)、加工過程中的條件。另外纖維在經(jīng)過紡織染整加工中某些條件處理后,其晶體中的晶胞結構參數(shù)是可以改變的。 (2)纖維中的結晶形態(tài):對于纖維結晶結構人們采用了X射線衍射、中子散射、顯微分析等手段,分別研究了各種高聚物在不同條件下所形成的結晶,發(fā)現(xiàn)高聚物中存在不同形式的結晶形態(tài),包括單晶、樹枝狀晶、球晶、原纖狀晶、串晶和柱晶等,而組成這些晶體的片晶主要有折疊鏈片晶和伸直鏈片晶。 單晶是一些具有規(guī)則幾何形狀的薄片狀的晶體,厚度通常在10nm左右,大小可以從幾個微米到幾十個微米,一般是在小于0.01%極稀的溶液中緩慢結晶生成,且它是由折疊鏈片晶組成。樹枝狀晶是由單晶在特定方向上擇優(yōu)生長,從而使結晶發(fā)展不均勻形成。一般當高聚物相對分子質量很大,而所形成的溶液濃度較高時,并且在低溫條件下,就會形成此類結晶。球晶是大分子在無應力狀態(tài)下,從濃溶液或熔體中緩慢冷卻形成的球狀復雜晶體結構。球晶中的晶片為折疊鏈片晶,而在各片晶之間還存在伸直鏈片晶的聯(lián)結。原纖狀晶體是高聚物大分子在結晶過程中受到攪拌、拉伸或剪切作用時所形成,是由完全伸展的分子鏈所組成。串晶是由高分子溶液邊攪拌邊結晶形成的結晶形態(tài),串晶的中心是伸直鏈結構的原纖狀晶體,外延間隔地生長著折疊鏈晶片。柱晶是高聚物熔體在應力作用下冷卻結晶形成的以折疊鏈片晶為主的柱狀晶體。 化學纖維一般是在高壓力擠出加工條件下形成的,在其結晶區(qū)中,常存在著串晶、柱晶和原纖狀晶體等結晶形式,有時也會存在球晶形式。雖然在通常情況下球晶形式應該在生產中盡量避免,但如果纖維被要求具有一些特殊的光學性質時,球晶形式就是一種希望得到的結晶形態(tài)。 (3)結晶度:從上述討論知道,結晶區(qū)和非晶區(qū)的性能存在著較大差異,纖維中結晶區(qū)的大小和所占纖維的比例,直接影響纖維的性能和加工工藝的控制。因此通常采用結晶度對結晶部分的含量進行定量表述,結晶度是纖維中晶區(qū)部分的質量或體積占纖維總質量或總體積的百分數(shù)。 測試纖維結晶度的方法有密度法、X射線衍射法、紅外光譜法、量熱分析法等。但要注意的是,在同一根纖維中晶區(qū)和非晶區(qū)相互交織、同時存在,且沒有明確的界限,而不同的測定方法對晶區(qū)和非晶區(qū)的界定不同,因此采用上述各種方法測試結晶度時,所測得的結果存在較大差異。所以給出某纖維的結晶度時,必須說明相對應的測試方法;而比較不同纖維結晶度時,必須采用相同方法的測試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