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Y2 r3 J8 p; K+ E0 ?* N+ ^原始織機:現代織機的始祖
$ I6 \. L9 V0 k4 T ( P2 ?" j4 s3 {. E. J
我國在遠古時是以“手經指掛”來完成“織紉之功”的(《淮南子》)。所謂“手經指掛”是將一根根紗線依次綁結在兩根木棍上,再把經兩根木棍固定的紗線繃緊,用手或指像編席或網那樣進行有條不紊的編結。后來由于纖維加工技術有了顯著進步,加工出的紗線日漸精細,再用“手經指掛”的方法編結,不但費工而且柔軟的紗線極易糾纏在一起,給操作帶來困難。于是我們的祖先又發明出具有開口、引緯、打緯三項主要織造運動的原始織機。1975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遺址第四文化層中,除出土了木制和陶制的紡輪外,同時還出土了許多原始織機的機件,如打緯的木刀、骨刀、繞線棒及大大小小用于織造的木棍,印證了我國在距今6000多年前就已經使用原始織機的事實。
B S- q0 l7 g2 O" ?7 P- `原始織機的具體形制目前雖還缺乏更多的實物依據,但是根據河姆渡出土的原始織造工具,參照少數民族保存的同類型的原始織造方法,我們仍可看到這種織機的端倪。原始織機的主要組成機件有:前后兩根相當于現代織機上卷布棍和經軸的橫木,一把打緯刀,一個引緯的紆子,一根直徑較粗的分經棍和一根較細的綜桿。織造時,織工席地而坐,將經紗的兩端分別綁在兩根橫木上,其中一根橫木(卷布軸)系在腰間,另一根由腳踏住,靠腰背控制經紗張力,利用分經棍形成一個自然梭口,用紆子引緯,砍刀打緯。織第二梭時,提起綜桿,使下層經紗變為上層,形成第二梭口,立起砍刀固定梭口,紆子引緯,砍刀打緯。織造就是這樣不斷交替循環往復進行的。 / r3 _/ b/ Y \) I" g. f0 v
在云南晉寧石寨山遺址出土的一個貯貝器蓋上,鑄有一組古代少數民族婦女用原始織機織布的塑像。像中婦女身著對襟粗布衣,席地而織。她們有的正在捻線;有的正在提經;有的正在投緯引線;有的正在用木刀打緯,塑像形態十分逼真,我們從中可形象地看到用原始織機織布的全過程。
6 b5 x+ U, X0 E& q( N' x+ T
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銅鑄盛貝器上織婦示意圖.jpg (26.03 KB, 下載次數: 122)
下載附件
2014-7-7 20:03 上傳
- i- o( `8 _/ t7 J1 m+ y) c6 a
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銅鑄盛貝器上織婦示意圖 原始織機雖然簡單,只有那么幾根木棍,卻包含了近代織機的幾項主要運動,并能成功地織出簡單布帛。它的出現不僅使原始織造技術得到重大改進,也為后世各種織機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因此可以說它是現代織機的始祖。( a6 z, Z7 Z$ r6 L4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