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A2 o. y& R5 R 慧眼識珍:中國最美的農器之一! z' \2 {' J& y3 @/ C* G3 k5 z5 V
$ \9 R/ Z5 n7 ^. z( {“收藏起始于好玩,也終歸于好玩”,說這話的是象山縣志辦主任錢永興,“好玩”當然不是真的玩玩而已玩出門道才是他的最終目的。而他的收藏品種果然標新立異,叫“麻絲墩”。光聽這名字,估計很多人都摸不著頭腦。啥?麻絲墩是什么東西? 4 [, ^" w$ D r4 y& y! n. k 5 i# {8 l1 |+ E' b) d0 L$ W, {- g! H麻絲墩,它是舊時績麻所用的一種輔助工具,材質多為介于陶器與瓷器之間的“炻器”,也有陶質、石質、木質的。績婦用手捻麻,為了防止手滑,需敷以礱糠灰,麻絲墩就是那貯灰之物。說白了,它是一種傳統小農器。然而,就是這樣一種“出身卑微而質地粗野”的實用器具,在錢永興的眼里,卻散發著獨特的田野清芬:“我尋覓它的蹤影,稽考它的背景,探究與它相關的人和事、真和假、是和非、愛和恨、美和丑、鄉風和習俗.…它是績麻歷史的一個見證,是績麻文化實用性和藝術化的一個表達…( b3 v5 T" y0 T4 z; n" F
2 L* U w8 S- d8 K4 j' z& E可以說,是錢永興“發現”了麻絲墩的價值,因為在他之前,還沒有人去系統地關注過那些毫不起眼的幾乎已經湮滅在老人們記憶中的小小績麻工具。錢永興當之無愧是研究麻絲墩的“第一人”。 5 D& b. M% @! o' N! ] : s2 F6 }' |/ V+ P1 {9 p) s績麻,也稱捻麻、搓麻,其目的是將較短的麻纖維捻在一起,以便于紡線。在悠長的農耕歲月里,紡績是件大事,是《詩經》等文學作品反復吟詠的對象,在我國的幾千年歷史中,績麻文化綿延不絕。7 [! {! ^5 z( o k2 U* ]
& K, }! V/ N U第一次“偶遇”麻絲墩是在2005年春。當時錢永興的民間對聯收藏以開展、出書“告一段落”后,正在琢磨接下去還有什么“好玩”的呢?正巧,有一天他在象山一收舊家具的師傅家里,看到了四五個怪怪的炻器,當時他也沒有在意,只是記下了它們的名稱叫“麻絲墩”。沒過幾天,他與岳母聊天時說起,岳母居然說她也藏有一個是錢永興岳父的祖母年輕時所用,隨即把藏在箱底的麻絲墩拿出來給他看。一看,錢永興幾乎驚呆了:麻絲墩竟如此窮工極巧! - A% _/ N; [- N+ k4 P1 m, Q6 M + A4 D7 n1 R& \; w4 [$ N第二天,他接連跑了好幾家收古物的人家,看到麻絲墩果然造型別致、紋飾生動。當即遍查有關資料,卻發現中國介紹農具的權威著作中壓根沒有麻絲墩的影子。然而,麻絲墩所蘊含的工藝和文化內涵,已經激起了錢永興收藏、研究的決心。 6 \' O: }! \3 n1 j$ W1 R( ^% C, Q : L6 I! W3 B0 B* i" Y/ v: }& w轉眼兩年過去了,他陸續有了200多個“寶貝”,隨著收藏視野的開拓,他發現麻絲墩不是象山的“特產"同屬寧波的寧海、奉化,臺州的天臺,金華的永康等地都有麻絲。 . v. V: ~5 h. Z, P! K/ ]6 u V4 Y4 J% `/ F" Z2 Q
把這么多麻絲墩聚攏到一起,比較、揣摩、研究后,錢永興不禁慨嘆:麻絲墩藝術的“遺傳因子”來自秦漢瓦當和漢代畫像石(磚),它們天真爛漫,質樸方而又圓暢流美。% n s6 ~3 r6 Y; i) a$ i+ J" N
: v1 @& _% _8 g6 G" w3 q這兩年間,錢永興“玩”得一本正經。他首先從麻絲墩的造型研究入手,發現了麻絲墩的實用之“妙”。麻絲墩的形制主要有墩形、坡形(甕形)、墓物形及綜合形等幾種。說起麻絲墩的造型,錢永興滔滔不絕:"墩形是麻絲墩中最為常見的形制,由形得名。”他推測,麻絲墩是以手取灰之物,所以首先要不傷手。長方形或者正方形之物,都有棱角,不及圓形之物有安全感;麻絲墩要壓麻線,所以要占有一定的面積,并且要穩放;捻麻,往往又是一種社交活動,婦女們借績麻聚于一處,一邊干活,一邊聊天。因此,隨身所帶之麻絲墩,既要便攜,又要美觀。墩形造型自然、敦厚、質樸、規整,完全符合以上條件。于是,墩形就成為麻絲墩形制的首選。 $ F: ^( O+ k* H+ u! ]: d6 `8 ^* J& O! {0 K9 _( v
他又發現,坡形(甕形)麻絲墩造型或為象山、寧海地區所獨創,因為臺州、金華等地區收來的麻絲墩中沒有發現這種器形。他的這個判斷基于兩點:首先,它們出現要晚于墩形麻絲墩,因為如果比墩形麻絲早,那么,器物名稱就不會是“麻絲墩”,而可能是“麻絲坡”或者別的什么;其次,坡形麻絲墩一定是在發現墩形麻絲墩的不足之后才設計出來的新款。麻絲墩的最主要功能是貯灰,坡形麻絲墩的取灰口要比墩形的大三五倍以上,使用起來會方便得多。坡形,象山、寧海有的地方又稱之為“甕形”,如象山泗洲頭馬岙、寧海岳井等地稱坡形麻絲墩為“麻絲甕”。 2 _4 S1 T* z& V& Q, H. ?0 S3 y. z1 a
在錢永興的收藏實物中,有少量特殊形狀的被他稱之為“墓物形”,分別是:墓蛙形、墓拳形、墓斗形、墓枕形、墓柱礎形。另外,有人還見過墓房屋形的麻絲墩,可惜錢永興沒有找到實物。 , j/ O! m( _1 g0 [9 ^) O * x$ y5 p+ a' v除了用來貯灰、壓麻線外,少量麻絲墩還兼具哄孩子作用。錢永興收藏的麻絲墩中有兩款具有“鈴鐺”功能。舊時,績婦們往往要一邊績麻一邊帶小孩,想象通常的情景應是:遇到孩子哭鬧,媽媽順手拿起面前的麻絲墩搖動起來。清脆的鈴鐺聲,立刻就把孩子逗樂了,于是她又能開始繼續手中的活計。 ( b6 ?6 D7 G8 l5 h( ^7 _/ R8 [5 ~0 O' F) S. U0 G
這兩年間,錢永興“玩”得意氣風發。他又從麻絲墩的紋飾入手,發現了麻絲墩的藝術之“美”。麻絲墩的藝術特點是紋飾畫面單純飽滿,主題突出;形象概括夸張,高度抽象化、線條化,造型不拘細節而力求整體生動。4 ]3 }+ p4 u. e4 M
, L. J* T9 F' }8 t! y, {$ P錢永興花了不少功夫將麻絲墩的紋飾圖案用拓片形式加以展現,古人熱愛生活、追求幸福的人生理想躍然紙上如“雙龍捧壽”紋,表達了吉祥、長壽的祝愿;"一路連科”紋,一鷺臥于蓮中,寓意闈場得意,連中三元;和合二仙”人物紋,寓意和諧如意。其他吉祥紋飾還有虎、馬、魚、蝶、花草樹木、幾何紋等,非常豐富。有的則直接裝飾有祝福文字,如“福、祿、壽”等。! i; u3 B( z1 x) l, [* w
3 O) [ ?! c" U: @* A' _) i另外有一些麻絲墩上還雕刻有完整的故事,如“蘇小妹三難新郎”“米芾拜石”“潯陽江頭”等,與常見的木雕、磚雕有異曲同工之妙。將這些藝術手段用在小小的民間實用農具上,可見麻絲墩的不同尋常。( d- r- L5 v2 ?% n1 f. ?* K
$ s$ F8 R4 [ {4 g0 d P0 M, n2 V
錢永興目前收集的麻絲墩中最早的是明代的,這件取灰口裝飾有“福祿”字樣的墩形麻絲墩是與一個明代青花碗一起被漁民從象山港打撈上來的。最遲的制作于新中國成立后,在器物上直接標有“一九五九”字樣。其他如刻有辛亥革命時期旗幟和“百花齊放”文字的麻絲墩,也隱約透露了各自的大致年代。! A8 ]6 X: l; s" \# L- N
" k, v& M" L. `8 n
(, 下載次數: 8)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下載積分: 錦 -1
造型各異的麻絲墩
- T1 U6 _, A6 E" f! F, Y! [兩年間,錢永興徹底為麻絲墩著迷了,在他看來,麻絲墩是“中國最美的農器之一”,它們運用豐富的民族民間語言,表達了強烈的民族民間的思想感情,是中國文化史、藝術史和民俗史中罕見的“民俗文物”。* _+ P) J) Y) C0 R8 t l
+ `( C5 ~- E/ N; N4 _2 E7 s; Q 實地尋訪:密火已停歇了半個世紀9 I" D" ?: H& X) b$ ?$ |9 B) i: H
3 Y' @4 ^, I9 M6 a. E3 ]5 M# O: R# \
如果說,前面的“發現”是錢永興用“眼”看到的話,接下來的“發現”則是用“腳”尋訪到的。 4 z2 @# N/ R ]6 s0 ]5 @2 e4 |: r3 ?' V. c
麻絲墩多為炻器,稱呼炻器,估計了解的人不多,但如果說缸器,就會恍然大悟了,它介于陶器與瓷器之間比陶器多釉,但又不及瓷器精致。因此,大多數麻絲墩就是由過去的缸師傅完成的。然而,要在21世紀的今天尋訪到曾經制作過麻絲墩的缸鐜師傅已非易事。不過有志者事竟成,通過象山茅洋鄉老年協會的朱頌寬老先生介紹,得知民國時期的張國智就是象山茅洋人從天臺請來的缸大師傅,也帶來了一些制作麻絲墩的技藝。不過,張國智早已過世。如今唯一能找到的做過麻絲墩的缸整師傅是85歲的馮美玉老師傅。 * z1 ]* P8 A% d$ [. A( L 3 }4 q( x+ K n3 d* K5 Q5 I12月5日,我隨同前往位于茅洋鄉樓下陳村的馮師傅家中了解詳情,錢永興已是第二次上門了。1 K4 Q, ~$ F2 ?; Y- f; E